我的深圳故事|国画大师董振中 丹青里的深圳记忆
2025-04-11 14:09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我的深圳故事|国画大师董振中 丹青里的深圳记忆

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11日讯(记者 李豫军 翁瑞峰)“1989年第一次来深圳,感觉一切都很新鲜,而且很适应。”近日,国画大师董振中在家中接受采访,讲述了他与深圳的缘分。

董振中,字子午,号老草,1945年生,196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其代表作包括《孔子圣迹图》《孟子圣迹图》《水浒英雄谱》等,作品曾在国内外多地展出。游历数十个国家后,他最终选择定居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为何成为他的精神原乡?

缘起深圳,扎根深圳

“当时深圳最高的楼是历史博物馆,公交车还是有小熊猫造型的。”董振中回忆,初到深圳时,他被“时间就是金钱”的标语震撼。

首次来深圳,他的两幅画卖了4000元,然后用这个钱买了一台20寸彩电,“那时内地还没有彩电,半个城的人都来我家看。”他与深圳节奏同步,甚至在工作台贴上“闲谈莫过三分钟”的纸条,提醒自己专注创作。

岁月流转,这份对深圳的热爱与执着愈发坚定,“这座城市日新月异,充满无限可能,我儿子清华毕业后也选择扎根深圳。”

从传统到现代的艺术之路

董振中的启蒙老师是其伯父,晚清的秀才。从小教他学习《弟子规》《左传》等经典。他亲历了从农耕社会到数字时代的巨变,也见证了深圳从改革前沿到科技之城的转型。

“深圳人喜欢鲜艳、现代的画风,传统文人画的梅兰竹菊未必受欢迎。”他举例,《哪吒闹海》将传统文化创新演绎,最终风靡全球,“深圳是最易接纳现代文化的地方。”

他的画作在深圳曾以30多万元成交,“艺术需要商业价值,但也要与时俱进。”在西北创作成吉思汗念馆、玄奘纪念馆等壁画时,他融入了深圳的鲜明风格,广受好评。

对深圳艺术生态的期待

“香港受外来文化影响,画风与我们不同。”董振中认为,深圳应在传统国画基础上创新,形成独特的“深圳画风”。

他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深圳的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这座城市必将成为世界一流,谁也阻挡不住。”


[编辑:叶梅 马丹] [责任编辑: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