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深圳故事 | 修了3万台相机,他说“深圳容得下慢功夫”
2025-04-25 18:04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我的深圳故事 | 修了3万台相机,他说“深圳容得下慢功夫”


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25日讯(记者 李佳 翁瑞峰)在深圳这座“创新之都”的繁华背后,一位来自广东梅州的客家人刘展雄,用30余年时光默默守护着一门传统手艺——相机维修。从1992年踏入行业至今,他亲历了深圳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巨变,也见证了相机从胶片到数码时代的更迭。近日,记者走进刘展雄的维修店,听他讲述与相机、与深圳共成长的故事。

1992年,因老乡介绍,原本在工厂从事机电维修的刘展雄转行进入相机维修行业。他回忆,第一台维修的相机是客户保修的“汤姆616”,因齿轮损坏且缺乏配件,他硬是靠手工补齿修复。“那时相机种类少,也没有电商平台,相机配件都是在QQ群中流通,修一台得摸索好几天”,刘展雄感慨。此后,他逐渐摸透不同相机的结构原理,“拆多了,了解相机原理之后,就会发现大同小异”。

行业沉浮:从“一天两三台”到复古潮

上世纪90年代,相机维修是“冷门行当”,刘展雄的店铺日均维修量仅两三台。随着时代变迁,维修需求从胶片机转向数码相机,尤其是CCD相机复古潮兴起,他和徒弟们曾一天修复二三十台,“从早忙到晚”。然而,疫情让行业跌入谷底——月营业额一度缩水至两三千元,店面被迫隔出一角分租给理发店以维持生计。

“当时也考虑过转行,但上了年纪后,手艺也学大半辈子了,放弃也是浪费了。”他提到,许多香港老顾客专程寻来,知道还有老顾客惦记着他的店,他也感到很高兴。

手艺传承:诚信为本,匠心为魂

30多年来,刘展雄经手维修的相机超过3万台。面对想找自己学手艺的年轻人,他总会给他们忠告,“这行想赚大钱很难,但靠诚信与技术,吃饭是没有问题的。”如今,两名跟随他20余年的徒弟已能独当一面,他偶尔也能偷偷懒。

维修生涯中,刘展雄遇过形形色色的客户。最令他哭笑不得的,是一位顾客修完相机后坚称“拿错了机子”,最后竟弃机离去;也有人时隔半年要求退费,他选择包容处理。“顾客拿相机来检修,我大概估个价格给他们,最后超过这个价格或者是修不好,就不收检测费。”

深圳情怀:包容与创新滋养手艺

从深南大道的泥泞小路到摩天大楼林立,刘展雄的维修店与深圳共成长。他感慨,这座城市的包容性让传统与现代共存:零配件通过QQ群调剂的时代已成过去,如今网购让维修更便捷;年轻人从小红书慕名而来,既带来订单,也带来“修不好就差评”的压力。但他始终相信,“只要认真做一件事,深圳都能包容你,很多手艺在深圳都能存活。”谈到未来的规划,他笑着说,“这个手艺也没有什么退休年龄,干到干不动为止。”

45年特区发展,30余年匠心坚守。刘展雄的故事,是深圳无数普通奋斗者的缩影——在时代浪潮中,他们以手艺安身立命,用坚持书写城市的温度。

[编辑:叶梅 吴沁彤] [责任编辑: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