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铁“隐形防护人”:日行上万步,用脚步丈量安全
2025-05-01 10:56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地铁“隐形防护人”:日行上万步,用脚步丈量安全

深圳新闻网2025年5月1日讯(记者 韩翔)地铁是城市延伸的脉络,一条条铁轨串联起都市人的多种生活方式。地铁安全与高效运营的背后,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隐形防护人”,他们以脚步为尺,丈量着每一寸铁轨的安全;他们用如炬目光,排查着地铁站外每一处潜在的风险。

深夜的“背包客”

3.5、7、12、260、1560、10000……这一列数字是彭伟平无数个深夜的“必修课”。作为地铁4号线的一名轨道巡视员,彭伟平已经在这条路上坚守了10年。夜晚的地铁轨道幽深寂静,他如“背包客”般一路巡视。借助手电筒的光,彭伟平和同事两人一组,需要对所巡视区段的12组单开道岔、1组菱形交叉道岔、260个接头、1560个接头螺栓、上万个扣件及大量的相关专业设备进行确认。一夜的巡视距离大约7公里,徒步时间超过3.5个小时。

轨道巡视是地铁结束运营后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第二天的运营安全。彭伟平所在的小组每隔两日就需要对4号线全线的轨道及设备进行全面巡查,并及时修复轻微缺陷,上报潜在风险,以确保列车的安全运行。每个巡视周期的晚上10点30分,彭伟平会准时到达4号线车站,提前确认巡视范围、关注重点及安全事项,检查铁锤、扳手、手电筒、钢直尺、摄录设备等10多种工具的有效性能。在车站控制室报备并再次强调安全措施后,于次日的0点50分下轨,开启他一夜的巡查工作。

“我现在走路都不累的,已经练出来了。巡轨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眼神要好,要像猫头鹰一样敏锐,可以迅速发现异常。”彭伟平说道。3个多小时,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不能错过轨道上的每一个细节。平整的轨面,扣紧的螺栓能让列车走得更平稳安全,乘客的体验感会更好。深圳的春夏季节多风雨,遇上恶劣天气,彭伟平和同事们的挑战也更大。大雨天,高架区段的巡查难度变高,时间更紧张,他们总是顾不上脏和累,加紧清理排水口和集水井通道的淤泥,确保重点区域及设备的完好。“看到新的一天第一班列车安全开往目的地,我们就觉得再累都值了。”彭伟平笑着说。

地铁保护区的“把关人”

同样需要徒步巡视的还有王晶和他的伙伴们,不同的是,他们是在地铁站的沿线区域。像保护动植物的自然保护区一样,地铁其实也藏了一个“保护区”。为了保护地铁结构的安全,地铁线路区域周边的一定范围内,都有一条看不见的“安全红线”,这条红线内的区域就是“地铁安全保护区”。从4号线到13号线,王晶已经是有7年经验的老师傅了。7天走完一条线,提前辨识并管控保护区内的风险项目,确保地铁运营安全,是王晶一周又一周的工作任务。

由于长年累月的户外工作,王晶的皮肤被晒得黝黑。一个周期的巡查需要走上大约两万五千步,这又让王晶拥有了运动达人般的健壮体格。“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风亭、变电站等设备10米内;地面车站、高架车站30米内;地下车站与隧道外边线外侧50米内等等,都是我们日常守护巡查的重点。巡查可不是走路这么简单,技术要求很高的。”无论是酷暑天还是风雨天,王晶和同事们的脚步都不曾停下,尤其是汛期,他们更要提高巡查频次。徒弟夏海涛对老师傅王晶的评价是“一丝不苟”。每个安全警示公告牌,每个施工项目,王晶都要再三确认,一一拍摄记录。周边施工工程需合乎规范,一旦违规操作,有可能对地铁结构造成破坏,严重影响地铁运营。因此,安全保护区的巡视人员需对线路沿线的地势、工程都足够熟悉,才能准确辨识到风险点。

新线开通之前,王晶和同事需要提前做好计划,提前摸清周边的工程情况,与相关负责单位保持顺畅沟通,挑战难度更大。“我们去年7月份就开始了13号线首通段的摸排工作,看到新线顺利开通,非常有成就感。”

彭伟平每个夜晚背的工具包有近15斤重,王晶拍摄记录的项目单还在继续拉长,多年的行走和巡查,他们已经练就了一双“铁腿”,一双“鹰眼”。如肩负使命的“勇士”般,他们守护着地铁线路的安全运营。

地铁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延伸,周边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而这些点滴变化,就像一部无声的电影,记录着彭伟平、王晶以及每一个地铁劳动者的成长与付出。他们或许平凡,但他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为城市的交通动脉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为深圳这座城市涂抹出最温暖的底色。

(本文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张玲 周浩桦] [责任编辑:单铭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