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在中心河公园玩耍。该公园近日斩获了城市发展领域的“奥斯卡”奖——ULI(城市土地学会)亚太区卓越奖。 通讯员 何晓莲 摄
深圳新闻网2025年5月1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清容)近日,深圳南山中心河公园又传奖讯,从全球顶尖项目中脱颖而出,入围城市发展领域的“奥斯卡”奖——2025年ULI(城市土地学会)亚太区卓越奖。这被公认为开发界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
作为公园城市,深圳还藏着多少实力担当?近年,深圳涌现一批高品质的公园、绿道、郊野径,它们有颜有料,斩获多个国际国内大奖。连日来,记者走访这些获奖项目,看它们如何重构城市的公共空间与生活,为高密度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鲜活样本。
一条河的蜕变:
从排洪渠到繁花盛开的滨水空间
近日,记者从东滨路拐进南山中心路,来到了中心河公园北端的嬉水园,临近下午4点,陆续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此玩水。绿树下,淡黄色地面凹进去,浅浅的水漫过孩子们的脚面,搭配上跳跳泉、无动力喷水等互动装置,嬉水园就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
漫步滨水步道,簕杜鹃花带沿着河道延绵,紫花风铃木郁郁葱葱,3D彩绘美化的梁桥底空间干净整洁。一路向南,走向深圳湾滨海休闲带,沿途分布着无障碍、儿童游乐、健身等功能设施,以及无线充电座椅等低碳技术应用。大人推着婴儿车遛娃、孩子扎堆玩耍、青年人慢跑、老人散步,还有独自坐着电动轮椅的人士……松弛感满满。
而在4年前,中心河还是一条排涝渠,因历史污染问题,居民避而远之,且河道与路面通行不方便。2021年5月,南山区对中心河启动改造,2023年10月1日,项目二期改造完成并开放。
很多市民多被中心河的花海圈粉。据了解,中心河沿河新增种植了500余棵紫花风铃木、2.5公里的簕杜鹃花带,构建“一河碧水·两岸繁花”的生态基底。12月到次年3月是紫花风铃木的花期,开花时的周末,中心河一天的人流量有2万-3万人次。
“在深圳这样一座快节奏的城市,人们对公园的需求是更多元、更自然。”参与中心河改造的深圳翰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宁樱在分享经验时表示,通过修复河道生态吸引市民亲近自然,间接带动两岸商业活力,沿街店铺陆续涌现出书咖、景观轻食餐厅等新业态,重新建立了水、社区、城市开放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
正是因为“生态修复+人文激活”的双重突破,让这条长约2.5公里的中心河成为本届唯一聚焦“河道再生”的入选项目。
一条环湖绿道的构建:
设计与生态融合打造“绿野仙踪”
在深圳,获得大奖的公园、绿道还有很多。经过全球100多个国家的约4万件参赛作品的激烈角逐,南山区环西丽湖绿道示范段上榜2024年缪斯设计奖景观类别——公园及开放环境金奖,是深圳市唯一获得该类别大奖的项目。四海公园提升改造(设计)项目荣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2023年亚太地区景观设计奖建成类卓越奖,福田区上步绿廊公园带荣获2022年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规划设计奖一等奖,光明虹桥1958生态公园、坪山儿童公园等也获得行业重磅奖项。
今年春天,环西丽湖绿道(碧道)成为深圳人户外游玩的“新宠”。全线贯通投用两个月,越来越多的人到此徒步、骑行。这正是环西丽湖绿道“一环九景”山水画卷带来的热度。
2024年,环西丽湖绿道3.7公里示范段率先建成,循水、穿林、见湖、溯溪、问山,行走其中,仿若走进城市里的绿野仙踪,沉浸式感受优美的湖光山色、体验丰富的原生态环境。
南山区建筑工务署相关负责人介绍,示范段精妙的设计与生态融合,引起专业领域的关注。据了解,在设计建设中,团队坚持“自然郊野、最小干预”的原则,努力保持西丽湖周边原有山水格局和生物多样性,沿线栈道根据地形巧妙布局,依地势蜿蜒避让大树;观景平台因势而建,最大限度融入周围山林,力求将对自然的扰动降至最低。此外,进行了生态治理,修复水系生境、新增乡土类植物品种等,打造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乐园。
一条亲子步道的诞生:
多方共建共治自然游乐场
“带娃去走大窝岭吧,先徒步,下来去龙岗儿童公园,能玩一天。”假期前,市民程女士兴致勃勃地邀约其他家长一起出行。她说,社交平台上,有很多博主发了攻略。
备受家长、孩子热捧的龙岗区大窝岭郊野径也大有来头。该项目因对人与环境的关注,荣获2024美国缪斯设计奖Muse Design Awards可持续发展类银奖及教育景观类银奖,以及2024伦敦设计大奖Better Future 环境可持续类和景观设计类(国际)银奖。
大窝岭郊野径修建于2022年,是龙岗区首条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手作步道的方式搭建的自然步道。
“大窝岭海拔218米,大部分地方坡度起伏不大,线路长5.8公里,在孩子能力的范畴,带有一点挑战。”步道设计师蓝绮霞介绍,根据山体的特质,以及连接龙岗儿童公园等因素,因此设计了亲子探秘主题,让孩子踏上步道去撒野。
建设中,龙岗区邀请了公众志愿者、亲子家庭、公益救援队等人士参与共建,采用土木阶梯、导流横木、安全拉绳、横向导流沟等手作工法,在山林原有土路的基础上修缮,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大水缸平台、哼鸣秘洞、大树餐吧、风之谷、蜘蛛山谷等众多特色景点,光脚丫步道、平衡挑战盘以及生动有趣的科普解说牌分布在郊野径上,成为孩子们行山的动力,也给自然教育提供了天然的教学场景。
自建成开放以来,净山、研学、艺术展、远足培训、种植复绿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在大窝岭郊野径上开展。
充满“场景活力”和“文化表达”的深圳公园和绿道,以物理形态串联起城市的精神姿态,涵养了科创之城的灵感源泉和城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