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5月4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铭)减少租赁面积逾17000平方米、节约资金约1300万元、释放近25000平方米服务空间……日前,广东省委改革办发布了65个广东省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其中,罗湖区系统推进国有公共物业集约利用改革入选。该区通过功能规整、错峰共享等方面的系统性机制创新,探索高密度城区空间高效利用的路径,取得积极成效。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罗湖区部分国有公共物业整体统筹力不足、空间利用率不高、居民体验感不好、财政压力较大等问题,该区全国首创“系统集成式”国有公共物业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改革,于2024年印发《罗湖区国有公共物业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改革实施方案》,并提出10条具体改革举措。
“公益+市场”加大惠民服务力度
亲子体能训练中心、钢琴培训区域……2024年9月,东湖街道金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政府+公益+商业+运营”新模式进行改造,新增多样化的惠民功能空间。据了解,该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多元化运营改革,预计每年财政支出同比直接减少约48%-60%,通过反哺社区间接减少约20%-50%。
经过功能规整,罗湖区通过绘制全区近700处区属物业信息“一张图”,进行服务空间亲民化“微改造”,以现有党群服务中心为主体,融合街道文体中心、长者服务中心等服务载体。目前已建成嵌入式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83个、托育点5个。
错峰共享方面,针对学校停车场闲置问题,选取锦田小学等3所学校试点周末、节假日开放地下停车场,新增116个车位。市场导向方面,在政府提供场地、保障一定公园公益活动时间的前提下,由第三方市场主体对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场馆等进行投资建设和改造。目前已推动东晓、笋岗、南湖、黄贝等数个街道综合文体中心的社会化运营等工作。
因地制宜释放空间价值
“虽然这个篮球场是半场,但离家近,过条马路就能实现‘打球自由’。”在洪湖地铁站B出口处的洪湖东社区公园,饭后前来运动的学生小陈说。记者观察发现,在篮球场外围,既有相约做健身操的老人,也有带着爱宠前来散步的居民。罗湖区通过加强“金角银边”集约利用,将此处原本的地铁上盖与高架桥下绿地变成了如今热气腾腾的活力空间。
除了桥下空间活化利用,城市更新触角还向高空延伸。于3月正式启用的梧桐山顶标志性项目梧桐阁开放以来,成为不少登高市民的打卡地。据了解,该项目由政府主导、国企投资运营,通过对原闲置通信楼实施活化改造,打造集生态体验、文化交融与低空应用于一体的“平急两用平台+生态体验中心”双功能载体。“梧桐阁是大梧桐生态融合区首个云端生态体验中心,我们将其打造成为深圳‘离天空最近’的新地标建筑。”深圳市罗湖城市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柏硕说。
除此之外,该区以改革同步撬动公共服务与产业转型升级,高效利用存量产业空间。其中,采取“公建民营”模式,引入专业康养团队优化养老服务。产业升级方面,培育打造罗湖投控大厦“深圳市特色软件名园”、粤海城T2“罗湖专精特新产业园”等一系列产业园区、专业楼宇、孵化器。
据了解,2025年罗湖区推出国有公共物业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改革2.0版本,提出19条改革举措。据罗湖区财政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罗湖将重点聚焦盘活街道、文体、学校、社康、国企等五大领域物业,强化资源整合、社会化运营、空间置换等物业利用模式,提供更多元、均衡、高效的公共服务。预计2025年可直接减少财政资金投入7000万元,释放约7500平方米服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