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一社区6艘远洋渔船停靠在蛇口渔人码头。
深圳晚报记者 曾贤平
6月1日上午,蛇口渔一社区远洋渔船启航仪式在蛇口渔人码头举行,祭海仪式和舞狮表演后,在鞭炮和汽笛的轰鸣声中,停靠在码头的6艘远洋渔船徐徐出发,将驶往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海域进行远洋捕捞作业。这是深圳蛇口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远洋渔业新发展的剪影。
远洋渔业丰富深圳市民菜篮子
此次远赴非洲莫桑比克海域的6艘船,单船重540吨,装载量280吨。与传统的小渔船相比,这6艘船是广东省第一批大马力中型双夹板单拖冷冻渔船,不但在设备和效率上远远超越传统捕鱼方式,更是能远赴外海开展捕鱼作业。
据蛇口渔一实业股份公司董事长张志明介绍,他们多次前往莫桑比克海域考察,发现那里的鱼类非常丰富,并且当地政治环境较好,因此与莫桑比克签署了5年期的捕捞协议。6艘船将花一个月的时间到达目的地,所有捕获的海产品将由冷链集装箱发回深圳,船只留下继续捕捞。
广东省远洋渔业协会会长黄富雄介绍,现在深圳市的远洋渔船占到广东省的70%,产值占广东省的78%,远洋渔业企业占广东省的76%,深圳远洋渔业是广东省远洋渔业的亮点。此次渔一公司的船规模化远洋捕捞,填补了广东省在东非海域的作业空白,将莫桑比克的经济鱼类运回深圳,将极大丰富深圳菜篮子工程,满足广东和深圳老百姓对高端水产品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人民对水产品的需求量逐年上升,远洋渔业被我国列为重点扶持发展项目,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远洋渔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政策红利不断释放。蛇口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渔一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号召,建设勇于“走出去”发展远洋渔业,敢于转型升级,以便拓展集体资产产业链,开拓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现有收益来源的局限性问题,探索出一条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的海上之路。
从近海走向远洋
见证深圳渔业变迁
渔业是南山区的传统产业,蛇口海洋捕捞业历史悠久。
蛇口海域曾是优良的养殖场,清代末年就有南海、番禺、中山、海丰等地疍户聚集。1943年,粤东大饥荒,海丰渔民迁徙到蛇口形成村落。解放初期,渔民的机动船和小艇从珠江口到内伶仃洋都有覆盖。1966年,蛇口公社渔业捕捞产量达1894吨,各大队大力发展捕捞产业,投资造船,渔业生产逐步扩大。
在上世纪70年代,由于海洋捕捞渔船和捕捞设备水平较低,蛇口渔民主要捕捞海洋区为海南岛、湛江。1973年,因添置船只并改进现代化设备,采用拖网作业,船队已经能前往广西北部湾捕捞。
对于周边作业的蛇口渔民来说,随着海况变化,海洋资源逐年短缺,他们的捕捞区域开始逐渐扩展到广东沿海的外海、深海海域。随着社会变化,渔船也从集体变为个体、家庭联营和股份合作方式多元发展。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因渔业生产力不断提高,近海捕捞过度,1992年,渔一公司开始发展远洋渔业,新建钢壳远洋捕捞渔轮,开赴菲律宾海域作业,当年产值创下广东省群众渔业最高水平,成为广东省海洋捕捞先进单位。1994年1月18日,前国家领导人视察蛇口街道,为渔一村题词“扬帆四海、振兴渔业”。此后,渔一公司渔船走向马来西亚、南沙群岛作业。
1997年,深圳市开始实行休渔措施。2006年,为保护渔业资源,降低捕捞强度,深圳实行自愿减船政策,引导渔民专业转产,2007年,蛇口渔业仅有41艘船,从业人员128人。
渔民跟随渔业发展
跨入远洋捕鱼新时代
蛇口渔业历经改革开放40年变化,曾经的渔一村捕捞工具从传统的小渔船演变成如今的远洋大船队,沿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起航,开始走上国际化的路线,形成了渔业新发展之路。
陈炳有是这40年变化的见证人。他年过六旬,从小就是在船上长大。集体经济时代,陈炳有就跟随父亲在渔一村的船队。20世纪70年代,渔一村“一支船队养活一村人”,生活水平较高,青壮年出海打鱼,老人孩子则在村里过着集体生活。
1984年,渔一村集体渔业开始由个体承包,渔船也折价卖给渔民个体经营,同村渔民花几万元就能买条渔船,一年下来,辛苦点可以赚十几万元。
2004年开始,随着渔业资源的匮乏和政策变迁,深圳市动员陈炳有这样的都市渔民弃船上岸、转产转业。陈炳有和别的渔民一起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各种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但由于文化水平比较低,劳动技能单一等因素,谋生之道太过狭窄,他们最终还是回到渔船上。
陈炳有的哥哥陈金友早年也是个体户,自己拥有一艘船。2004年,渔一公司将远洋渔轮转让给水湾公司,陈金友受邀出任该公司副总经理。2014年,他敏锐意识到今后远洋渔业将有大发展,于是找人合伙成立深圳市海之鑫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准备到其他国家海域进行海洋捕捞。造船需要资金,渔一公司伸出援手,海之鑫成为渔一公司旗下的一家企业。2016年,渔一公司投入1亿元在浙江台州建造6艘远洋渔船,当年11月初,“鹏远渔801”安全下水。“鹏远渔801”就是将驶往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海域进行远洋捕捞作业的6艘船之一,这些渔民也随着远洋渔业的发展而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