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英语课成为“哑巴课堂”?
2017-12-11 10:35
来源: 南方教育时报

如何避免英语课成为“哑巴课堂”?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龙岗区可园学校 王旭

近年来,英语听说考试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对语言的交际属性倾注更多的心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乏学生表达兴趣不浓、参与度不高的“哑巴课堂”现象。学生“开不了口”是英语课堂面临的老大难问题,教师应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

情景再现

我不是害羞!

因为自己是英语教师的缘故,我常给小表妹萌萌补习英语,小姑娘也挺争气,英语成绩一直不错,在班上稳居前三名。可这段时间,却听闻萌萌的英语成绩有所下降,心情也变得低落。她爸爸请我好好和小姑娘聊聊,看看是什么原因,使一位英语“学霸”一反常态。萌萌的妈妈告诉我一个信息:教了萌萌两年的英语老师休产假了,新的英语老师反映孩子比较害羞,课堂上不爱张口说英语。

见到萌萌,我没有立刻直奔主题,问她英语成绩下降的原因,而是和她聊起校园生活的新鲜事。小姑娘没给我带来几条新奇趣闻,而是向我倒起苦水:“新的英语老师说我害羞,不愿意在课堂上讲英语,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我不是害羞!”看她主动打开话匣子,我配合地问:“那是为什么呢?”小姑娘看到我的认真样,觉得找对了倾诉对象,继续说:“上次的听说课,老师问了我们几个关于英文名著的问题,然后放了一段录音。录音刚停止,我还没反应过来,她就请我起来做示范,让我讲讲我最喜欢的小说。”说到这,萌萌激动地站起来还原现场,她说站起来后自己的脑袋一片空白,想了一会儿,才想起《哈利·波特》这本书,可刚说完一句“I love the book of Harry Potter”就没了思路,老师见她表达得不太流利便先让她坐下了。后来的英语课上又发生了几次类似情况,久而久之,老师觉得萌萌是因为害羞而不爱开口,而萌萌也因为多次的误解而变得不那么愿意开口说英语了。

通过了解可知,萌萌并不是因为害羞而不愿意开口说英语,而是因为对老师的话题设置感到“无话可说”,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萌萌对某类话题不感兴趣,平时了解较少,临场反应自然较慢。也可能是组织语言的时间不够,让她的表达显得不那么顺畅。若老师能给萌萌多一些时间和机会,就会发现其实她并不是因为害羞而不爱开口。

分析解答

学生“开口难”有多方原因

话题难度超越语言能力

许多时候,学生在英语课堂不是不敢开口,而是不会开口,原因是老师设计的话题难度超越了他们的语言能力。班级中每位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不是整齐化一的,而课堂授课是面向全体的,任务难度一般会设置在班级的平均水平以上。这就造成能力较弱的学生难以在课堂上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老师设置的英语口语交际任务,对这部分孩子而言显然是道槛,他们语言能力有限,自然会张不开口。而长久达不到课堂要求,他们的自信心会受挫,进而丧失英语表达欲望。

教学设计脱离生活实际

好的英语听说教学设计能化繁为简,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反之,不够妥善周到的教学设计会化简为繁,让学生不知该从何说起,更不能理解学习任务的具体要求。英语听说课的教学设计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教学步骤混乱、学习任务指令不明,那么学生会因被生活经验中未接触过的问题难住和曲解学习任务,导致“开不了口”。

不能及时体验表达的成就

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不仅依存于教学中引人入胜的趣味环节,也依存于他们本身的学习成就感。没有人会讨厌让自己倍感成就的事物,只有成就感才是兴趣最长足的保证。在课堂上,学习者若能从学习活动中收获知识并感受到肯定和鼓励,他们便能慢慢建立起用英语表达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让他们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参与到口语交际中。

策略引导

合理课堂设计是学生“开口”的保障

优化设计,分层要求

首先,英语听说课的设计应遵循语言技能课的基本原则:“导入→输入→操练→输出”。

导入既有把课堂引入趣味话题和输入语言点的功能,也有与后续教学环节形成层层铺垫过渡的功能。除此以外,导入还能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好的导入,不会让话题显得空洞抽象,更不会脱离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知从何开口。

听说课的语言输入要充分,语料选择要巧妙恰当并与下一个环节的语言操练密切相关。否则学生在语言激活不足和语料有限的情况下,也会开不了口。同理,语言操练应承上启下,既不能脱离语境进行机械化的知识性操练,也不能游离在输出环节之外。而口语交际课的输出环节,要与前面教学环节的情境相吻合。如果输出环节的话题变化太多或者引申太远,会不利于学生在完整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语言交际,更不利于学生把前面学过的语言知识进行迁移,导致开不了口。

其次,听说课应坚持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学习小组内每个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教师唯有合理分组,分层要求组员,才能实现小组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小组的学习任务应该便于学生进行任务的细化分工,让语言能力较弱的组员通过完成相对简单的任务也得到锻炼。

活动提升兴趣,评价培育信心

从趣味活动入手,能让学生愿意开口。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说英语的兴趣。可利用课本素材,组织简单的班级活动,例如课文朗读竞赛,角色表演比赛;可利用各种英语学习APP布置有趣的作业,例如英语“趣配音”软件;可利用学校设施,组织学生参加电影配音比赛、演讲比赛、戏剧表演比赛等;可利用社会资源,辅导学生参加各类英语演讲选拔赛。

教师还要让评价走入学生的心灵。每个人都需要被肯定和鼓励,英语课堂上,教师常用的评价语有“别害羞,加油”“你可以做到的”“很棒”“太好啦”等等。诸如此类的激励语言显得简单粗暴,早已不能满足学生层次丰富的内心需求。教师应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了解他们不同的内心需求,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最契合的评价语。与此同时,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微小进步,让夸奖变得更个性化。例如:“你这周的声音比上周洪亮许多,我喜欢你越来越自信的样子。”“这是你第一次主动展示,期待你给我的惊喜。”“你的时态使用越来越精准了,了不起。”此外,良好的课堂激励机制可以令学生更加活跃进取。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口语表现计入课堂小组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让学生在竞争和激励中更积极地表达,同时增强学习兴趣。

延伸

听说课堂需要“快节奏”

快节奏的“快”,并不是指英语老师在课堂上的语速快,而是指教师的上课节奏紧凑,学生的课堂反应快、思维快、训练速度快。多形式、多手段、多环节的课堂训练,才能体现出听说课堂“节奏快”的教学特点。

快节奏的课堂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中学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教学节奏慢了,就会出现做小动作或小声说话等现象。为避免这一问题,教师应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以学生能接受的节奏进行及时的引导。通过游戏、唱歌、猜谜、抢答竞赛等快节奏、大容量、大密度、多形式、环环相扣的活动,使学生紧随教学内容。训练密度大,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就显而易见,学生也能积极参与活动,敢于开口。

另外,教师也要适时变换教学手段,让学生保持新鲜感,上完一节英语听说课后,心里会想着下一节课老师要教什么新知识呢?又会有什么新的竞赛形式呢?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便能学到更多的语言知识,用于交际使用,这就达到了听说课的教学目标。

 

[编辑: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