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佩丽指导学生习练基本功。
1 卓佩丽在2017爱丁堡艺穗节表演粤剧《夫人计》。
2 在新桥文化艺术中心——粤剧场排练粤剧穆桂英角色。
“亮相再脆一点,动作再稳一点,刀马旦讲究的是帅、脆、美!”“再柔一些,再妩媚一些,闺门旦讲究的是柔、媚、美。”“水袖轻搭,看手,提,沉……”宝安区新桥街道的古戏台上,卓佩丽手把手传授学生传统戏。冬日明媚的阳光映照在两代人身上,格外温暖。
新桥古戏台是深圳最老的粤剧戏台之一。三十年前,年轻演员卓佩丽常在此献演。2005年,她从舞台退居幕后,成为省内最早专注于培养粤剧新人的表演艺术家,为全国各大戏曲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的粤剧小演员。
再次登上老戏台,卓佩丽的心情与三十年前有了很大不同。这些年轻的学生延续了她对粤剧的热爱,与个人登台表演相比,这是一份更加沉淀的使命。
退居幕后
演而优则教
2005年,风华正茂的卓佩丽迎来人生中意想不到的一次转折。
彼时,她已是闻名国内的粤剧演员,已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最高奖项“梅花奖”等多项荣誉,处于表演事业蒸蒸日上的阶段。所在单位深圳市粤剧团突如其来的体制改革,让她不得不离开舞台,前往宝安区文联担任艺术指导。
离开粤剧团时,卓佩丽眼泪掉个不停,她从未想过自己会离开粤剧舞台。幸运的是,进入宝安区文联后,一次机缘让她得以再续与粤剧的缘分。
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全国范围内兴起一阵传统戏曲教育热潮。早在2007年,宝安区就开始了“粤剧进校园”活动,但因缺乏专业师资力量,无法获得学校和家长广泛的支持。
宝安区教育部门领导向区文联寻求帮助,区文联领导让卓佩丽协助工作。表演技艺精湛的卓佩丽很快博得学校和家长的认可。她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指导学生,同时培养粤剧老师,扩大团队专业力量。
言传身教
“小梅花”盛放
“小梅花奖”是中国少儿戏曲艺术最高奖项。一些学校把有天分的孩子送到卓佩丽跟前,请她一对一辅导,希望冲刺“小梅花奖”。
孩子们不是专业出身,卓佩丽只能充分利用赛前紧张的时间,从指法、身段、脚步、扳腿到唱功,一点点教授。从2009年带第一朵“小梅花”霍仟开始,卓佩丽经常在赛前把孩子们接到家中,同吃同住,带他们观看演出,利用各个场景的共处感染他们。
2015年“小梅花奖”金奖得主李翠丽是卓佩丽带得最辛苦的学生之一。10岁的李翠丽基础薄弱,卓佩丽带她住在自己家,一起吃饭、逛公园,一点点传授发音、指法、步伐。年轻时,卓佩丽每年演出一两百场,嗓子从没出过问题,教会李翠丽后,卓佩丽的嗓子哑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样相处下来,孩子们很喜欢卓佩丽,将她当成亲人,有的孩子连一盒冰皮月饼也要留着给她吃。截至目前,在各部门领导的支持下,宝安区共培育出115朵“小梅花”,涵盖京剧、粤剧两个种类,为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广东舞蹈戏剧学院等戏曲学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小演员。
提携新人
润物细无声
除了播种粤剧新苗,卓佩丽还注重对年轻粤剧演员的提携。十年来,跟着她一起推广“戏曲进校园”的年轻老师多达二十余人,多为卓佩丽母校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的师弟师妹。受限于自身条件,这些师弟师妹毕业后没能成为粤剧演员登台表演。受卓佩丽邀请,他们来到了深圳。
卓佩丽在年轻老师教课时在旁指导,帮助他们提升技艺。演出时,卓佩丽也会带上他们,还利用自身资源帮他们联络表演和参赛机会。其中,一些优秀的老师被香港、澳门、东莞等地请去给当地学生授课。
粤剧圈里,像卓佩丽这样级别的演员到小学辅导学生的情况不多,常有朋友为她感到惋惜,认为她应该在舞台上绽放,用表演影响更多人。卓佩丽也曾觉得遗憾,而今她却珍惜当下,“现在我做的是粤剧传承,工作与爱好相结合,也是很幸福的事。”这是一件润物细无声的使命。
授课之余,她逐渐回归创作。前段时间,她带着根据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改编的粤剧新作《夫人计》亮相英国爱丁堡艺穗节,充分展示了粤剧的魅力。
在去年年底的深圳市2017“戏曲进校园”汇报演出中,卓佩丽与年轻老师、孩子献演的《贵妃醉酒》震撼了全场。三代“贵妃”同台,全体凤冠霞帔,满台生辉。(记者 刘姝媚/文 冯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