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最美的风景是人,其实应该是人+文,中国最美的风景是人文。《周易》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人文涵养,是人们代代深耕、代代相传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
中国佾舞礼乐文化渊源流长,几千年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其观念、实践已传承延续了几千年。至周代鼎盛时期,已用于国家庆典、迎宾、祭祀等重大场合,乃国之大礼。但佾舞礼乐文化,却因历史原因,在现代社会,不为所识。(注释:《佾舞》中国原始乐舞。)
说到原始乐舞,我们需要先理清中国古人的音乐观念。春秋之前,“音“和”乐”是两个词,分别有不同的所指。在古汉语中,声、音、乐被分为三个层次:“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可见,“声”泛指一切的声音,我们所熟知的天籁之音,噪音,都归在其中。“音”特指“有组织、秩序、条理、规范的声音”,相当于有音调、节拍、音名的“声音组合。”而我们需要讨论的“乐”,在上古时代,是涵盖诗歌、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活动。
2018年6月25日,由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中共正定县委宣传部与時代佾礼(深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组织,由米泥任总导演,由罗慧儿、冯启轩、申博今三位年轻才俊与专家们共同策划的《礼乐颂》,在北京大学佾礼团队、清华大学佾礼团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佾礼团队和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的共同呈献下,于千年古城正定,穿越千年时光,让人们感受到了一场别样的视觉盛宴。
京剧、太极、诗词、拳术与书法,一直是最具识别的“中国语言”,是全世界人们对古老东方文明的共同认知。在新的时代语境里,它们恰恰通过流传已久的“佾语”,在跟世界进行新的对话。
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人文生态。《礼乐颂》即法承华夏祖宗智慧,又秉承时代精神,既有新时代新艺术的造型元素,又注入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融合京剧动作、太极导引等中国传统原素,用东方哲学与美学的包容性,融入全球美学元素,打破所谓庙堂与民众的的藩篱。
礼乐本源灵感来自天地 ,至高境界也应该回归自然 。本次《礼乐颂》选择在中国·河北·正定呈现,以正定县古城墙南门为背景,以迎薰门前大广场为舞台。
寂兮寥兮,有物混成。
天成四时,地成四维。
天地人和,帝尧舜禹。
击节和弦,典乐升歌。
九宾于廷,八佾河洛。
籥翟戚干,礼乐制邦。
文王仲尼,纲纪斯章。
修身齐家,承而恭传。
钟磬列悬,礼乐再举。
衣冠上国,玄端佩兰。
方圆有序,社稷平安。
垂手拱治,时代朗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