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6月26日讯(记者 张金)在石井街道金田路151号,一座占地1700平方米的三层建筑宛如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这便是石井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它凭借“广东省特级文化站”的金字招牌,肩负起理论宣讲、文化传承、教育惠民等重要使命,在基层大地谱写着动人的文明篇章。
多元空间筑阵地,思想引领润心田
实践所秉持“群众在哪里,阵地就建到哪里”的理念,精心打造了由理论宣讲室、市民教育室等11个功能室构成的“文明实践矩阵”。图书阅览室2.4万余册藏书琳琅满目,科普宣传室涵盖爱国主义、航空科学等多个主题内容,文化活动室集演出与培训功能于一体,共同为居民构建起便捷的“15分钟文明实践生活圈”。自启用以来,这里已累计接待群众超11万人次,成为居民“抬脚就到、推门即入”的温馨“文明会客厅”。
强大的阵地背后,是一支活跃的志愿服务队伍。实践所构建起“1+4+10”志愿服务体系,1支街道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发挥引领作用,4个社区志愿服务小队深耕基层,理论宣讲、文化惠民、科普教育、网络安全等10支专业分队精准发力。这支3200余人的“文明轻骑兵”,年均开展志愿服务“六进”活动2000余场次,用“志愿红”绘就基层治理的最美底色,让文明之花在基层处处绽放。
在“新时代大讲堂”,一场场创新的理论宣讲活动精彩上演。“三讲模式”别具一格:领导干部讲政策,为群众答疑解惑;党校专家讲理论,为群众指明方向;百姓名嘴讲故事,让理论更接地气。通过“理论+文艺”“宣讲+互动”等鲜活形式,党的创新理论被巧妙转化为诗歌朗诵、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每年约50场活动参与群众1600余人次,真正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滋润着群众的心田。
文化滋养添活力,品牌活动亮名片
文化的滋养为实践所增添了无限活力。打造的“公益艺术课堂”,年均惠及来深建设者子女、银发群体等1800余人次,书法、古筝等普惠课程深受欢迎。非遗传承实践课程让青少年与传统文化零距离接触,10支群众文化团体在专业引领下蓬勃发展,形成了“专业引领+群众共创”的生动局面,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实践所创新建立“群众点单-实践所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服务机制,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针对来深建设者子女开设暑期“候鸟课堂”,为银发群体定制智能手机应用培训,面向青少年推出漫画系列培训课程。自建成以来,累计开展公益艺术培训超1200期,惠及群众1.5万人次,真正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持续擦亮文化名片。“客韵悠扬”民俗文化季、“茶文化走进金龟古商道”文化节等特色IP深入人心;原创作品《幸福山歌》斩获省级银奖;“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场场爆满,春节麒麟舞动、端午非遗点茶、中秋诗词雅集……精心策划的文化发掘活动同样反响热烈,2023年客家文化摄影展吸引3000余人次,非遗游园会单日参与超800人,形成了“季有主题、月有亮点、周有活动”的文化盛景,让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感受到文明的魅力。
展望未来,石井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将继续以文化滋养构筑群众精神坐标,以创新实践书写基层治理答卷,以赤诚为民绘就幸福生活画卷,为“创新坪山、未来之城”的建设注入更加澎湃的文明力量,让文明之花在基层绽放得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