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加快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地 拥有9000余家涉海经营主体和13个海洋科技创新载体
2025-07-06 10:07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前海:加快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地 拥有9000余家涉海经营主体和13个海洋科技创新载体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新闻网2025年7月6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徐美)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前海作为深圳海洋经济的重要承载区,拥有68公里活力海岸带、28条入海河道、4处红树林湿地、12个海岛,海洋资源禀赋充分,海洋产业基础较好,已集聚招商工业、中集海工、亚太星通等涉海龙头企业,拥有9000余家涉海经营主体和13个海洋科技创新载体。

近日,记者从前海管理局获悉,前海正加快打造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地,全面实施海洋经济发展的“14126”行动计划,在船舶产业智能化、自主化、集群化取得新突破,港口航运智慧化绿色化转型取得新成效,助力构建生产、生活与生态交融型活力海岸带。

科技兴海助力海洋产业智能化转型

6月底,今年第7艘“中国前海”籍国际船舶在深圳海事局成功登记。至此,“中国前海”籍国际船舶累计数量达10艘,涵盖散货船、冷藏船、起重船、油船等多种类型,最大单船吨位达5万余吨,总吨位约30万吨,船舶总价值近40亿元。

近年来,前海通过深化国际船舶登记与配套制度改革,吸引更多高端航运要素加速集聚。目前,前海已落地3家全球二十强航运公司、2家全球十大船舶管理公司,累计落地39个船舶租赁项目,租赁资产突破160亿元。

大湾区首个5G绿色低碳智慧港口妈湾港的自动驾驶集卡来回穿梭,首艘AI无人船“海擎一号”在前海湾测试运营……前海鼓励自主创新,吸引一批海洋科技在此落地发展。

“以前我们想做‘世界一流航运企业’,现在我们的目标是‘世界一流航运科技企业’。”深圳中远海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经理王英政表示,公司从海洋基础数据采集、智能通导设备研发、低轨卫星通讯合作等方面为智能船舶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持。“我们以打造海上‘高德地图’为目标,着力建设智能航运新生态。”

大铲湾码头内,处处可见智能闸口、AI堆场规划等智能化设施,这是港口智慧化、绿色化转型的具体实践。“这些举措既提高效率,又实现了节能减排。”深圳大铲湾现代港口发展有限公司客户服务高级经理宾胜说,大铲湾码头持续引领港口绿色变革,前沿5个泊位实现100%岸电覆盖,并计划今年第三季度实现新能源电动拖车100%置换。

“蓝色引擎”驱动打造海洋经济新高地

前海毗邻港澳,“香港味”带来深港合作新机遇;立足前海湾畔,“滨海风”吹来文旅新消费……一个兼具香港味、国际范、滨海风、现代化、未来感的前海正生动展现。

6月30日,深圳海事局、深圳市前海管理局联合发布《深港甲醇加注作业安全核查指引》。该《指引》同步作为可参考的技术指引在香港发布,为深圳、香港水域内甲醇燃料加注作业提供了具体操作的参考标准,成为深港合力共建全球船用绿色燃料加注中心又一生动缩影。

“我们是全国首个拥有‘国际中转区’的邮轮港,启用后将支持港澳游客经港口直接转乘邮轮,无需二次入境,极大便利了游客旅游体验。”招商邮轮战略运营部总经理张颖介绍,依托前海政策利好和区位优势,招商邮轮推出上海-深圳沿海游,经停温州、厦门等港口,吸引欧美游客入境,打造多元化海洋旅游目的地。

“仅用了半天时间,公司便在前海注册落地。”王英政说,前海在租房优惠、人才补贴、科研立项与补贴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诸多支持,通过前海定期组织的行业交流会,让他们与相关企业建立了联系,为公司搭建合作平台。

如今,前海以产研协同加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攻关,吸引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大连海事大学深圳国际海事可持续发展中心、香港大学前海智慧交通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机构入驻发展,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前海将凭借深海科技、智能船舶、绿色港口航运等发展基础和优势,开拓海洋新技术、新场景、新业态,探索形成新规则、新制度,在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中率先破题开局,加快形成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海篇章”。

[编辑:单铭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