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7月30日讯(记者 李慧)在罗湖区黄贝街道的新兴社区,总人口近2万,其中60岁以上居民占比超12%,外来人口占比36%,还面临着公共空间闲置等治理痛点。不过,这里正上演着一场“党建+非遗文化”的融合实践,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了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党建领航:给非遗剪纸安上“方向盘”
要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社区治理,党建引领是关键。新兴社区专门成立“非遗剪纸赋能基层治理专项工作组”,制定《“党建+非遗”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传承文化、凝聚民心、服务治理”三大目标。
社区党委牵头,把党员、社工、非遗传承人、“五老”群体(老党员、老教师、老医生、老干部、老模范)拧成一股绳,形成“党委统筹—党员带头—多方协同”的治理格局。党员主动当起项目联络员,带头学剪纸、组织活动,累计服务120人次,带动居民纷纷参与。
剪纸为桥:连接“一老一小”的暖心纽带
非遗剪纸不仅是门手艺,更成了服务“一老一小”的贴心载体。对老年人来说,“银龄剪纸课堂”累计培训90人,课程满意度达98%;35位退休老人组成“五老剪纸创作队”,把剪纸与服饰设计结合,制作32套作品,参与社区演出18场。针对独居老人,党员志愿者还上门开展“剪纸送温暖”活动,用手艺驱散孤独。
对青少年而言,“非遗剪纸进校园”走进辖区学校,“童趣剪纸工坊”覆盖500名学生,结合传统节日、环保主题举办6场创作比赛,优秀作品还被展示在社区文化墙上。更有“小手牵大手”亲子活动,吸引100组家庭参与,让孩子学技艺、家长悟文化,架起代际沟通的桥梁。
治理升级:从文化传承到“全龄友好”
如今,新兴社区的剪纸实践早已超越文化范畴,成为激活社区治理的“金钥匙”。
比如非户籍居民通过“邻里节剪纸走秀”与本地居民合作,打破户籍壁垒。妇女群体参与剪纸文创制作,既能居家创收,又能担任志愿者,增强社区参与感;闲置院落被改造成剪纸工坊,从“沉睡资源”变成居民互动的文化阵地;“凤舞童叟”非遗剪纸品牌形成“课程—活动—展示—服务”全链条,作品《有凤来仪》还拿下罗湖区“幸福老人”才艺大赛金奖,受邀参与市级文化交流;社区开发“非遗剪纸文化礼盒”公益义卖,收益反哺“一老一小”服务,实现“文化创收—服务升级”的良性循环。
未来展望:让剪纸艺术剪出更多治理可能
接下来,新兴社区计划深化“五老”作用,让剪纸队成员参与社区议事、矛盾调解;开发线上剪纸教学平台,覆盖行动不便老人和异地务工家庭;2025年还将与3所中小学共建非遗实践基地,推出“剪纸+环保宣传”等主题项目。
一把剪刀,剪出了文化传承的温度。一张红纸,连接起社区治理的温情。新兴社区的实践证明,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遇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迸发出更动人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