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12日讯(记者 何亚南 实习生 王潇雨)7月下旬,由深圳大学手风琴乐团、深圳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手风琴乐团、深圳大学附属中学手风琴乐团核心成员组成的“深圳云生手风琴乐团”,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第十一届世界乐团艺术节上,凭借平均年龄15岁的青春阵容和精湛技艺,斩获银奖及仅有两个奖席的“最佳表演奖”,实现了中国手风琴乐团在该艺术节上的零的突破。
作为此次世界乐团艺术节中唯一参赛的手风琴团队,深圳云生手风琴乐团演绎了《彩云追月》《邮递马车》《马刀舞曲》等作品,将中华民族音乐与现代编曲融合,获赛事组委会盛赞为“东方音乐文化与维也纳音乐传统的完美对话”。艺术节总监王健博士称赞:“他们不仅展现了高超技巧,更通过作品传递出当代中国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在深圳大学校董李象群“艺术教育下沉”理念指导下,王璐璐教授历时15年构建的“深大手风琴教育体系”不断结出硕果。该体系依托“大学导师+附校教师”人才联培机制,开展“金色大厅到中小学课堂”等活动,融入“音乐里的中国故事”思政课程,累计为深圳市10余所中小学提供美育服务。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吴报水表示:“这充分体现了深大特色和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未来可以以组建手风琴联盟为契机,形成作品联奏、人才联培、活动联办等品牌。”
在维也纳的行程中,乐团先受邀参加由舒伯特音乐学院Christian Höller教授执教的“乐团工作坊大师班”,与来自欧洲多国的演奏家探讨手风琴在古典与民族音乐领域的创新表达,进一步展示了中国青年演奏家的开放视野与交流能力。随后,他们首次登上世界闻名的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
当《彩云追月》的东方旋律响起时,现场800余名观众报以热烈掌声。著名指挥家卞祖善在现场为青年演奏家们细致指导:“第二段华彩乐句,不妨用延长的颤音替代机械的分句,让旋律更有呼吸感,要彰显东方音乐特有的温度。”深大手风琴专业大二学生曾艳菲说:“卞老师教我们用手风琴讲故事,让我真正明白了怎样把民族骨子里的劲儿弹出来。”
这份舞台上的从容与默契,源自深圳大学“高校+附中”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和长期系统训练。乐团采用“明星导师+中学成员”的双轨机制,由王璐璐教授高强度、高密度、精细化分层指导,结合指挥家伏虎对乐团协作逻辑的重构及打击乐演奏家韩影的声部配合调试,连谱架位置都精准到分寸。通过“技术筑基+风格深耕+协作攻坚”的训练体系,团队在短短二十天内完成数月的磨合,实现了舞台上每个音符都带有“呼吸感”的专业呈现。
乐团首席、深大附中高二学生曾昱侨的表现同样获得高度认可。世界音乐与艺术教育协会副主席、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教授维尔纳·哈克尔评价:“她的演奏中跃动着灵动而富有穿透力的音色,更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功底。”
王璐璐教授(左)、曾昱侨(中)与维尔纳·哈克尔教授(右)。
作为乐团艺术总监,深圳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常务副院长王璐璐教授介绍,民族乐曲《彩云追月》的改编源于对中国精神的深度挖掘,“当年轻演奏家用手风琴讲述中国故事时,他们传递的不仅是音乐技巧,更是文化自信。”深圳大学校董李象群寄语:“这是高校艺术资源反哺基础教育的典范,展现了深大艺术学部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此次获奖不仅是中国手风琴乐团在世界乐团艺术节上的首次突破,也为中国青年音乐人才在国际舞台展示民族艺术魅力树立了新坐标。依托深圳大学“高校+附中”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和“以赛促学、以演代训”的创新路径,乐团将继续推动手风琴艺术与国际舞台的深度对话,为深圳美育改革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全球传播注入新动力。
(本文由深大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