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15日讯(记者 张凡 通讯员 邱雪莲 杜郑禹竹)“老师你看!我的沙画里有会飞的鱼!”在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高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10岁的小宇正用指尖拨动细沙,光影沙盘上,蓝色沙粒流淌成海洋,金色沙粒堆出浪花,几条橙色“小鱼”在其间游动。这场“梦之沙”艺术培训活动,通过12场沙画与12场漫画课程,为来深建设者子女编织了一段充满创意的暑期记忆,更让“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温暖在指尖流转。
指尖生花:沙与笔的奇妙魔法
每周三下午,沙画教室的灯光总会准时亮起。专业老师李姐先示范“铺沙成海”——手掌轻覆沙盘,匀速划过,细沙便如流水般铺满盘面;再用指尖“划沙成浪”,几道弧线勾勒出波浪的褶皱。“沙子是最听话的朋友,你想让它变成什么,它就会是什么。”李姐的话刚落,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
来自湖南的小婷第一次接触沙画时,紧张得手心冒汗。在老师引导下,她先用拇指按出“太阳”,再用食指勾出“小鸟”,最后撒上彩色细沙点缀“花朵”。“现在我能画‘我的家乡’了!” 她骄傲地展示作品:沙盘中,深圳的高楼与老家的稻田挨在一起,中间一条“沙路”连接两地。
漫画课上则是另一片天地。老师从“画笑脸”教起,先画圆圈当脸蛋,再用弧线勾出弯弯的眼睛和嘴巴。“想让人物开心,就把嘴角往上翘;想让他生气,就把眉毛皱起来。”12岁的小杰把快递员爸爸画进了漫画:穿着蓝色工装的爸爸,背着大大的包裹,脸上却挂着笑,旁边写着“爸爸是超人”。
家长心声:不只是托管,更是成长
“以前暑假总担心孩子在家看电视,现在每天盼着去社区上课。”快递员王师傅的妻子张女士笑着说。她和丈夫每天早出晚归,孩子常独自在家,“现在孩子回来会给我们表演沙画,说‘妈妈你看,这是你上班的超市’,心里暖烘烘的。”
活动每场限15人,确保老师能一对一指导。来自江西的小林妈妈记得,孩子第一次上完漫画课,回家就翻出作业本画个不停,“以前他很内向,现在会主动跟邻居家孩子分享画稿,性格开朗了不少。”
报名通道开放时,名额半小时内就被抢空。不少家长在社区群里留言:“能不能加开课程?孩子说没学够。”社区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协调场地和老师,最终加开2场体验课,才满足大家需求。
社区温度:让归属感在艺术中生长
“来深建设者为社区发展付出很多,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他们的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高桥社区党委负责人说。依托 “民生微实事・大盆菜”项目,社区不仅邀请专业老师授课,还为孩子们准备了沙画工具包和漫画本,让他们能把课堂上的灵感带回家。
活动尾声的“童画展览”里,孩子们是作品被一一展示:有“深圳地铁”“低碳城公园”等城市景观,也有“一家人吃团圆饭”“和小伙伴放风筝”等生活场景。来深建设者们驻足观看,在孩子的作品里,看到了自己奋斗的城市,也看到了孩子眼中的幸福。
“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外来的’,现在孩子在社区学艺术、交朋友,我们也成了社区的一员。”小杰爸爸的话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
当最后一堂课结束,孩子们拿着自己的作品合影,笑容比阳光还要灿烂。这场“梦之沙”活动,不仅仅是艺术培训——它用沙的流动、笔的温度,让每个来深建设者子女感受到:在这里,他们的梦想有人守护,他们的成长有社区相伴。正如小婷在画作旁写的:“深圳是我的第二个家,这里有爱,有光,有画不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