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18日讯(记者 张凡 通讯员 王卓航 刘红胜)“老师,这个塑料瓶做成的花盆能种多肉吗?”7月的龙岗区坪地街道高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10岁的小宇举着手里的“作品”,眼里闪着光。这个暑假,像小宇一样的108名外来务工者子女——这些从各地飞来的“小候鸟”,在社区“乐学‘碳’索,绿动未来”公益暑托班里,不仅找到了安全、充实的暑期归宿,更在一场场“玩中学”的低碳实践中,悄悄种下了对深圳的归属感。
“放心驿站”解难题:孩子有人管,父母安心干
“爸妈在电子厂上班,早出晚归,往年暑假我只能锁在家里,或蹲在车间角落写作业。”来自江西的11岁女孩琪琪说起过去,语气里满是孤单。这正是高桥社区众多外来务工家庭的现实困境:父母为城市发展挥汗如雨,却在暑期子女看护上“两头难”。
社区党委在走访辖区企业时,收集到200多条类似诉求。“不能让‘小候鸟’在等待中虚度假期。”社区负责人果断行动,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场地,联动专业教师、大学生志愿者,精心打造了这场为期20天的公益暑托班。
从7月21日至8月15日,108名6至12岁的孩子分六期参与,每班18人,确保照护精细、安全有序。“早上8点送,下午6点接,完全匹配我们的上下班时间!”在附近工厂做质检员的王师傅感慨,现在终于不用上班时偷偷刷手机看家里监控,“社区把孩子照顾得比我们自己在家还细心”。
玩中学、学中悟:低碳课“活”起来
“低碳”是暑托班的核心主题,但课堂从不枯燥。在“变废为宝”手工课上,孩子们化身“环保魔法师”:旧报纸折成收纳盒,塑料瓶剪开种上薄荷,快递纸箱拼出“低碳城堡”。“原来垃圾不是只能扔掉!”9岁的小杰骄傲地举起自己做的“太阳能小车”——瓶盖当轮子,纸板做车身,环保创意十足。
走出教室,“大自然小侦探”活动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在社区公园的树荫下,老师带领大家观察露珠、记录垃圾分类情况,还教他们用手机APP测算“家庭碳足迹”。“我发现妈妈买菜总用塑料袋,以后要提醒她带布袋!”琪琪在调研本上郑重写下自己的“低碳承诺”。
最受欢迎的莫过于低碳科普实验:用柠檬酸和小苏打模拟“温室效应”,用手电筒和黑纸板演示“太阳能利用”。当看到气泡让气球鼓起来的瞬间,教室里欢呼声此起彼伏。“这比动画片还好玩!”小宇说,现在他每天回家都要给爸妈“上课”,科普“双碳”知识。
双向奔赴:从“过客”到“主人”的情感转变
“孩子回家后不仅主动整理房间,还天天监督我们垃圾分类,像个小老师。”家长李女士的反馈,道出了暑托班带来的深层改变——环保理念通过孩子,悄然影响着整个家庭。
更暖心的一幕发生在结营前:社区悄悄将孩子们的低碳手工作品和画作收集起来,在党群服务中心举办了一场“小候鸟成果展”。开展当天正值周末,不少家长特意赶来。当看到孩子画的《我心中的高桥社区》里,有自己工作的工厂、常去的菜市场,还有和志愿者阿姨的笑脸时,许多人眼眶泛红。
“以前觉得在深圳只是打工,现在看孩子在这里学得开心、玩得安心,突然觉得——这里也是家。”王师傅的话,说出了许多外来务工者的心声。
8月15日结营仪式上,孩子们将亲手种植的薄荷苗送给社区工作人员。一株株绿意盎然的幼苗,正如“乐学‘碳’索”暑托班播下的种子——不仅是环保理念,更是“小候鸟”与社区之间温暖的情感纽带。
“外来务工者为社区添砖加瓦,我们就要为他们的孩子遮风挡雨。”高桥社区负责人表示,这场暑托班早已超越“看护”本身,它让孩子们在绿色实践中触摸社区温度,让每一个奋斗的家庭,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