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会说话!”龙岗这群流动儿童在《清明上河图》里,找到了社区的“家”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请供参考)

  • 关键词
  • 简介
  • 重点
  • 分析
  • 猜你
    想问

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18日讯(记者 张凡 通讯员 王美玲 刘红胜)“老师,这虹桥上的人在帮船家拉绳子呢!就像楼下张奶奶帮我收衣服一样!”近日,在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四方埔社区的“颐童城长”课堂上,10岁的小宇指着屏幕上缓缓展开的《清明上河图》数字画卷,喊出自己的发现。这一幕,正是社区文化共学活动的生动缩影——千年古画,正以最温暖的方式,走进流动儿童的心里。

这场由四方埔社区联合深圳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坪地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共同开展的“古画里的社区”主题活动,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社区教育融合,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流动儿童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社区”二字背后的温情与归属。

数字赋能,古画“活”了,孩子的心也近了

课堂上,特邀讲师李老师手持触控笔,轻轻一点,《清明上河图》便在高清屏幕上“动”了起来:汴河上的商船缓缓前行,脚店小二端茶送水,虹桥行人摩肩接踵……孩子们围坐一圈,指尖轻触屏幕,仿佛穿越千年,走进了北宋都城的烟火人间。

“看,这‘河市’里卖花的、修鞋的、说书的,像不像我们社区的菜市场?”“这‘脚店’能歇脚喝茶,是不是和咱们党群服务中心一样?”李老师的提问,让孩子们频频点头。来自湖北的小雨举手分享:“上次我忘带钥匙,就是社区阿姨让我在服务中心等妈妈的!”

当画面定格在“挑夫帮老人提重物”“商贩施舍乞丐”等“邻里互助”场景时,教室里安静下来。“原来一千年前的人,也和我们现在一样,会互相帮忙。”7岁的朵朵轻声说,脸上写满认真。

画笔为桥,流动的童年“锚定”归属

“现在,把你眼里的社区画下来吧!”创作环节开启,孩子们铺开画纸,蜡笔与水彩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一幅幅充满童真与想象力的“新社区图景”徐徐展开。

小宇的画中,左边是古画里的书坊,右边是社区图书馆,中间一条彩虹桥连接古今,桥上几个小人手拉着手。“古代人看书,现在人也看书,都在学习。”他认真解释。来自广西的阿杰则画了一幅“社区互助图”:红马甲志愿者帮老人拎菜、快递员递包裹,角落里还藏着小小的自己——正在帮邻居王爷爷取快递。“就像画里的人帮船家一样,我们社区也天天有人帮忙。”他笑着说,颜料不小心蹭在鼻尖,却毫不在意。

这些稚嫩的画作,藏着最真挚的观察:有人把社区广场舞与古画杂耍“同框”,有人将垃圾分类点与画中清运工并置。一幅幅作品拼在一起,竟成了一幅属于今天的“清明上河图”。

从文化共学到心灵扎根,归属感悄然生长

“比起教孩子认古画,我们更想让他们明白:无论来自哪里,社区都是能安心停靠的地方。”四方埔社区负责人看着墙上孩子们的作品,语气温柔。这场活动以“古画里的社区—身边的社区—画出来的社区”为逻辑闭环,让流动儿童在文化传承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情感共鸣中建立归属。

活动尾声,孩子们兴奋地讨论着李老师的新提议:“下周我们去社区菜市场写生吧!”笑声中,归属感已悄然生根。

据悉,四方埔社区将持续推出“社区寻宝”“邻里故事会”等系列活动,让流动儿童在真实场景中触摸社区肌理、讲述身边故事,进一步深化身份认同。

“这里和老家不一样,但也一样暖。”小宇在画作角落写下的这句话,道出了许多流动儿童的心声。千年古画里的烟火气,与今日社区的人情味,在孩子们的画笔与笑声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这场对话的终点,正是“归属感”三个字。对于那些随父母迁徙、不断适应新环境的童年来说,这份温暖,或许是最珍贵的成长礼物。

编辑:吴猛 周浩桦责任编辑:战旗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关键词

简介

重点

分析

猜你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