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有网友在深圳论坛发帖称“道路树木管护不足致七旬老人突遭掉落林木砸伤,责任方园林公司案多不压身态度消极拖字诀应对”。
记者与报料网友李先生取得联系并了解事发经过。6月28日9时许,李先生的岳父马先生买菜回家途中,在电力花园西门外的非机动车道,骑车时被大树掉落的树干砸伤。事发后,路人报警(交巡警)并拨打急救电话。28日10时许,马先生被送到前海蛇口人民医院急救诊断治疗,并于当日入院。经医生诊断,除肩膀、胳膊的外伤外,马先生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骶5骨折,受伤导致全身无法活动。
记者从李先生那里得知,事发前枯木在树上已挂多日,但负责维保的园林公司并未予以及时修剪,直至事故发生。6月28日,待马先生的意外发生后,事发地已被围挡起来并张贴警示,以防再次伤及路人。
多次联系涉事园林公司
协商赔偿未果
6月28日,李先生向粤海派出所报了案。7月1日下午,经粤海派出所协助,自称责任单位深圳市宏浩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的包段负责人黄工与李先生取得联系,称愿意垫付医疗费若干,李先生一方未同意垫付事宜,决定后续再行沟通。
在李先生发帖后的第二天,8月14日,南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在深圳论坛作出回应。回应显示:双方于7月15日在名海社区进行首次调解,宏浩公司表达了协商意愿,但要求家属提供详细病历等医疗资料以评估赔偿,家属拒绝提供并直接提出20万元索赔,因缺乏医疗证据支持,调解未果。8月1日第二次调解中,宏浩公司在未获得病历资料的情况下提出5万元一次性补偿方案,家属未接受,调解再次失败。
针对南山城管局的回复,李先生提出质疑,并告诉记者他们在7月15日的线下会面中,已经提供了包括身份证件、授权委托书、医疗诊断书、出院小结、费用票据及书面赔偿诉求。此外,家属从未提出所谓20万赔偿金额要求,事实上家属是出具医疗费,康复费,营养费等法定赔偿项目的计算依据和参考金额。
除此之外,李先生告诉记者,在整个调解过程中,代替宏浩公司线上沟通的是一位自称“公司余经理”的员工。7月15日及8月1日两次社区调解中,这名北京炜衡(深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始终以“公司余经理”身份参与。但在8月5日被家属识破其律师身份后退群失联。李先生表示,如果一开始坦承其律师身份,他们也会第一时间授权律师建立专业协商渠道。
记者查询公开信息发现,宏浩园林作为南山区市政园林维保承包商,并非首次陷入此类纠纷。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涉及“林木维保不力”相关的诉讼高达39件,其中可查判决书15份。
截至发稿,记者联系了南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以及宏浩公司,均表示双方还在协商处理中,暂时无法告知进一步情况。
城市之问:
精细化管理如何筑牢安全网?
路边大树树枝突然掉落砸伤行人并非孤例。据公开信息显示,近几年间,类似事件屡屡发生,如2019年福田区“骑车女子被树枝砸伤腰椎骨折”、2023年“深圳一公园大树树干折断砸中市民”等等,均指向园林公司维护责任缺失的普遍性问题。
针对此类情况,广东诚公律师事务所监事/管理合伙人黄志明律师给出了以下建议。市民如果不幸遇到了类似的情况,需先收集证据(现场记录、医疗凭证等),确定林木的所有人/管理人(如市政园林部门),再通过协商、投诉或诉讼主张赔偿。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1257条规定,因林木折断、倾倒造成他人损害,推定林木所有人或管理人存在过错,除非其能证明已尽到合理管理义务(如定期巡检、隐患排除等),否则需承担侵权责任。
马先生的遭遇
再一次将城市快速发展
和城市精细化管理之间的矛盾
展露无遗
如何在享受绿荫的同时
防范“头顶上的风险”?
记者了解到,上海、杭州等城市已尝试建立“树木身份证”及智慧管理系统,对古树名木及风险较高路段树木进行重点监控,其经验值得借鉴。在制度方面,政府部门还需完善相关条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设立信用惩戒机制,违规单位纳入城市管理信用黑名单,限制参与政府项目。此外,还可引入公众参与机制,设立举报平台和奖励制度。
精细化管理的难题,需以“技术+制度+共治”构建闭环,唯有如此,城市才能真正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让市民在树荫下安心行走。
深圳新闻网记者也将持续跟进该事件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