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20日讯(记者 张凡)在体检报告上,它可能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胆囊结石”;但在身体里,这颗小石头却是随时可能引爆的“健康炸弹”。我国成人患病率已超10%,每10人就有1人中招。更令人担忧的是,超60%的无症状患者因迷信“不痛就不用治”或轻信“排石偏方”,延误干预,最终引发胆囊炎、胰腺炎甚至癌变,小病拖成大患。
本期《健康龙岗》走进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揭开胆囊结石的隐匿真面目。龙岗三院普外科主任何振兴强调:“胆结石绝非‘小毛病’,一旦发作,可能就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危机。打破‘不痛不治’的误区,实现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才是守护胆道健康的关键。”
喝“排石汤”偏方?5天后他疼到直不起腰
35岁的王先生起初只是感觉腹部隐隐作痛,没太当回事。直到辗转多家医院检查,结果都指向同一个问题——胆囊多发小结石。医生均建议尽早手术切除胆囊,但王先生迟迟没有点头。
“不是因为怕花钱,也不是觉得手术麻烦,”他坦言,“就是心里过不去这个坎:好好的一个器官,还没出大问题就要切掉,总觉得不甘心。我想着,能不能不切?有没有办法保住它?”
抱着“能不手术就不手术”的想法,他拒绝了医生的专业建议。回家后,听人介绍开始服用“排石汤”,希望靠“自然排石”把问题解决,既保住胆囊,又避免手术。
没想到才过了5天,王先生的腹痛突然加剧,疼得直不起腰,还伴有恶心、发热。他赶紧联系龙岗三院普外科主任何振兴,紧急回到医院进行复查。超声结果显示:胆总管已被结石堵塞,肝功能异常,血淀粉酶飙升——确诊为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合并胆源性胰腺炎。
“这正是我们最担心的情况。”何振兴说,“小结石活动度大,极易从胆囊脱落进入胆总管。而市面上的很多偏方,如‘排石汤’等往往通过刺激胆囊强烈收缩来‘促排’,有较高的几率会把结石‘挤’进胆管,从而引发梗阻和胰腺炎。”
接下来的治疗变得复杂而漫长:必须先通过ERCP取出胆管结石,控制炎症,等病情稳定后,再择期切除胆囊。原本一次微创手术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要分两步走,治疗周期拉长数周,痛苦和风险成倍增加。
康复中的王先生感慨,“现在才明白,有时候‘保留’不是保护,及时科学干预才是真正的对自己负责。”
单孔微创+多学科联动,胆结石诊疗更精准、更安全
在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胆结石的治疗早已超越“一刀切”的传统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套集精准评估、微创手术、快速康复与多学科协作于一体的现代化诊疗体系。
医院率先推广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仅通过肚脐一个切口完成手术,体表几乎无疤,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多数患者术后24小时即可下床,48小时内出院,真正实现“日间手术”。
但手术只是开始。对于复杂病例,如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医院建立了“内外科协同”机制:先由消化内科通过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取出胆管结石,解除梗阻;再由普外科完成胆囊切除。这种“分步走”策略,显著降低手术风险,避免胆管损伤。
术前,所有患者常规进行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高清呈现胆道解剖结构与结石分布,为手术方案提供“可视化导航”。同时,医院开设“胆石症快速诊疗通道”,联合影像科、消化内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实现检查、评估、会诊、手术的高效衔接,患者从入院到手术平均仅需1-2天。
更贴心的是“舒适化病房”健康服务:通过多模式镇痛减少疼痛,规范止吐方案避免恶心,优化禁食时间告别饥饿,中西医结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营养科还为每位患者定制饮食方案,从术前低脂饮食到术后高纤调理,全程护航康复。
“我们追求的不只是‘切掉胆囊’,而是让患者快速、舒适地回归生活,保持健康。”何振兴说。
健康科普:关于胆结石的三大真相
其实,很多误区并不科学,甚至暗藏风险。真正可怕的,不是结石本身,而是人们对它的误解。
真相一:无症状≠安全,反而是“沉默的杀手”
许多患者认为“不痛就没事”,殊不知,结石长期摩擦胆囊壁,会引发慢性炎症,导致胆囊功能丧失,甚至增加13倍胆囊癌风险。临床数据显示,约70%的胆囊癌患者伴有胆结石。
真相二:体外碎石、偏方排石=危险操作
碎石或偏方排石疗法无法根除病因,反而可能使小结石进入胆总管,引发急性胆管炎、黄疸或胰腺炎,危及生命。这类方法复发率高、风险大,不推荐使用。
真相三:切胆囊≠消化功能报废
胆囊是胆汁的“储存库”,而非“生产厂”。切除后,胆汁仍由肝脏分泌,直接进入肠道。术后初期可能对高脂饮食不耐受,但通过1-3个月调整,90%以上患者可恢复正常饮食,不影响生活质量。
保持健康,您可以这样做:
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肝胆B超;
控制胆固醇摄入,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
坚持规律运动,避免久坐;
糖尿病、肥胖、女性等高危人群更应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