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米景观连廊将莲花山与笔架山相连,实现城市绿地与建筑空间的立体“缝合”。 深圳商报记者 文灿 摄
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21日讯(深圳商报记者 苑伟斌)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位于大铲湾码头东侧的腾讯总部园区已按照规划建成30%,今年10月起建成区域将进入试运营阶段。这座“企鹅岛”作为国内率先试点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改革项目,构建了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综合性园区典范。
据了解,在土地资源紧约束条件下,深圳市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利用效率等系列举措,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相统一。而首批深圳集约用地十大典型案例,系统展示了深圳在土地集约高效利用领域的创新实践成果,为全国高密度超大型城市推进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示范区方案。
打造“产城融合”新模式
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是深圳二三产业土地混合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和优质产业空间试点项目,其打破原有宗地单一功能的局限性,融产业、商业、生活为一体,实现片区土地在横向与纵向上功能兼容、空间联动,打造功能多元、配置灵活、兼容度高的产城融合综合体,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品质的产业保障空间,被国家相关部门作为“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新模式”创新举措及典型经验推广。
红花岭产业园提出了“折叠空间、多维产城”概念,通过盘旋车道构建了多首层、高效货运的运输系统,将46家企业的生产空间“折叠”进一栋楼,大大提高用地效率的同时能耗下降15%,展示了“工业上楼”的深圳范本。平湖南综合物流枢纽是全国唯一利用传统铁路货场分层确权综合开发的典范项目,地面层为铁路用地,铁路上盖空间为物流仓储用地,将闲置近20年的铁路货场升级为全亚洲单体规模最大、业态综合、智能化水平高、具有标杆示范作用的“公、铁、海”多式联运中心和国家级综合物流枢纽。
构建“向上生活”新空间
深业上城原为赛格日立工业区,2011年取得升级改造专项规划批复,以“缝合城市”的理念,通过700米景观连廊将莲花山与笔架山相连,实现城市绿地与建筑空间的立体“缝合”,采用“垂直城市”模式,将购物中心、品牌街、LOFT小镇分层布局,为城市居民打造工作、购物、休闲为一体的“向上生活”空间,并实现与地铁10号线的无缝衔接。
金啤坊原为金威啤酒厂,是深圳首例将拆除重建与综合整治有机结合、通过复合更新模式打造的工业遗存保护项目,在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改善城区人居环境、完善公共配套服务的同时,对原金威厂区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建筑物予以保留提升,同时还提供了1.2万平方米产业保障空间。
展现“深圳之眼”新风采
甘泉路近零碳示范社区改造前原为地面停车场,改造后通过立体复合、集约高效开发,释放了90%土地(约5130平方米)用于建设近零碳社区公园,并附设多功能报告厅等多种设施,集公园休闲、文体活动、公共停车于一体,广泛应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将低碳“黑科技”融入社区生活。
岗厦北枢纽是地铁2号线、10号线、11号线和14号线的换乘枢纽,通过“地下4层+地上公共空间”的立体布局,将交通、商业、文化等功能“压缩”至垂直空间,通过地下通道串联深南大道周边区域,以地下慢行系统“缝合”被地面交通割裂的深圳中心区域,“深圳之眼”的设计让这里成为潮流打卡地,全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超过50场,让交通设施成为深圳文化地标。
此外,洪湖水质净化厂采用“全地下双层框架结构”:地下二层为污水处理区,地下一层为科普展廊,地面则建成荷主题生态公园,形成“一厂、一园、一馆、一廊”的融合空间,在保持处理效率不变的同时节地81%,土地利用率达国内同类项目最优水平;粤海文体中心以高密度建筑的空间组织方式,将场地局促的限制转变为创造公共建筑新类型的契机,通过立体分层空间设置相对独立又相互连通的公共活动平台,为周边社区提供了复合运动场地、空中花园、图书馆等多种公共服务设施的城市空中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