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一个小档口
买车买房送孩子读大学
跟马坚德年龄差不多的徐燕生,经营冰鲜鱼档口,他是广东汕尾人,今年53岁。他的档口略显杂乱,柜台的一整块冰上铺满了红杉鱼、带鱼、马鲛鱼、豆腐鱼等。
闲聊中徐燕生也感叹,一下子在东门市场守着这个冰鲜鱼档就30多年了,那些凌晨两三点起床,下午客少的时候在档口底下眯一下,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日子,说起来都是寻常事。辛苦不算什么,最骄傲的是,守着这个摊档,妻子带着孩子们落户深圳,过上了有房有车的好日子,孩子还考上了不错的大学。
在43岁的四川人王玉凤看来,在深圳的获得感、成就感不止来自小家经济状况的好转。她觉得深圳机会多,一直执着耕耘野山菌这个行业,接触面广,结识了很多不一样的人,工作本身带来了很多快乐。她的客人以熟客居多,采访空隙,不少熟客叫了跑腿来取鲜松茸。
王玉凤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在香港上中学,小儿子在东门附近上小学。
王玉凤在东门市场经营野山菌商铺。深圳晚报记者 易芬 摄
深港商贸
“双向奔赴”的“菜篮子”
像马坤林、马坚德两代都在坚守“菜篮子”,像徐燕生、王玉凤这样依靠档口营生买车买房供娃上学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来自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等多地,来了就是深圳人,坚持在这一行打拼,一方小天地也成就了各自不一样的人生。在东门市场,像这样的商铺有119家,摊档有602个,在即将迎来45周岁的深圳经济特区,他们耕耘的故事,一箩筐数不清。
“东门市场是深圳历史最悠久的肉菜市场,后来布吉农批、罗芳海鲜市场最早一批摊档承租人都是我们这里去的。他们开玩笑,我们这里是老大哥,他们都是小弟。”经营东门市场的富宝集团总经理俞正兴说。
俞正兴对东门市场历史如数家珍,东门市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中期的深圳墟集市,改革开放之后形成南塘市场,1985年搬迁到兴湖路,并正式更名为“东门市场”,后来也成为全国十大农贸批发市场之一。
东门市场也是行业内首家安装了全新的中央空调、先进空气净化清新系统和排污系统,并设有冲凉房的新型农贸市场。
对于未来,俞正兴的构想是,将全面优化东门市场整体环境,培育特色品牌,创新消费业态场景,打造留住深圳记忆、链接深港两地年轻人的新东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