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眼的黄色小楼藏着农村股份制改革的“源代码” 全国首个村级股份公司从这起步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请供参考)

  • 关键词
  • 简介
  • 重点
  • 分析
  • 猜你
    想问

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22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赵伟君 李福莹)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时间节点,我们来讲讲改革开放的故事。与以往讲述的方式不同,这一次,我们想从新发现的改革开放文物开始。

目前正在进行的深圳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工作,让改革开放的故事更加有迹可循。据了解,深圳在专门针对改革开放时期文物的专项普查中,不仅对原有的35处改革开放文物进行了细致复查,更有42处新的改革开放文物被首次发现。

今天,我们通过改革开放文物新发现——全国第一个村级股份企业万丰股份合作公司旧址,来讲一段特别的故事。

万丰股份合作公司旧址如今是万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本版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现在的万丰股份合作公司。

机遇随着时代浪潮而来

在宝安新桥街道万丰社区,一栋黄色三层小楼矗立。这座占地315平方米的建筑,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一个重要的坐标原点——全国第一个村级股份企业万丰股份合作公司旧址。

作为深圳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的“改革开放文物新发现”,它被拂去尘埃,袒露出一个村庄与国家命运共振的滚烫记忆。

万丰村名取意“年年丰收,永世兴旺”,承载着南宋末年迁徙至此先民的朴素愿望。

兴旺的机遇随着时代浪潮奔涌而来。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先在广东深圳、珠海两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8月26日,深圳与珠海、汕头、厦门一同被批准设立为首批经济特区。彼时正值香港经济转型期,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借开放之机,有意向沿海地区转移。万丰村敏锐捕捉到这一机遇,希望引进外资办厂。

然而,一没资金二没技术,“筑巢引凤”谈何容易。最后还是当时的万丰村党支部书记拍板,决策收回分下去的土地统一规划,以土地资源破局。

引入股份制,村民变股东

1984年,万丰村等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有港商提出投资5000万元,但要求半年内建成两万平方米厂房及1600人居住的职工宿舍。完成这一条件,起码需要700万资金,这对万丰村来说是天文数字。村集体最终决定:引入股份制,让村民变股东。

“每人出资5000元入股。”号召一出,62户村民纷纷响应,汇聚了25万元原始资本——全国首个村级股份企业“万丰股份合作公司”由此诞生。村民既是工厂的劳动者领取工资,又开创农村股份制先河,作为股东共享“分红”。

万丰人用“共有制”这把钥匙,开启了共同富裕的试验田。“万丰模式”的精髓在于其独创的“三级所有制”与“三级分配体系”:产权上,个人股权、小村集体、大村集体层层嵌套,既激发个体活力又保障集体力量;分配上,股份分红、小村集体分配、大村集体福利协同推进,财富如活水滋养村民。

万丰迅速走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车道,创造了农村股份制经济的“万丰模式”,被誉为“南国第一村”。

这座小楼仍在发光发热

深圳在“四普”工作中,对“万丰股份合作公司旧址”作为“改革开放文物新发现”的确认,实际上也是完成了一段改革开放记忆的考古式发掘。

2024年,宝安区“四普”实地调查组组长龚一飞带领团队,通过海量文献、亲历者口述与实物佐证,令旧址原貌在多方印证下得以廓清——这栋不起眼的小楼,正是“万丰模式”的策源地。

万丰股份合作公司旧址的价值,早已超越建筑本身。它是中国农村股份制改革的“源代码”,以共有制实践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复制的深圳方案,催生了深圳乃至全国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蓬勃浪潮。

这座黄色小楼,如今作为万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综治中心,依然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

编辑:刘晓宇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关键词

简介

重点

分析

猜你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