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眨眼!25分钟清空2万人,深圳公安这波操作太秀了

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22日讯(记者 赵文硕 林恒鑫 王斯涵)深圳人的周末有多嗨?演唱会、马拉松、电竞赛……2024年全市狂揽1500场大型活动,平均每天一场万人狂欢!但人山人海中,深圳竟能实现25分钟极速散场、黄牛票“强实名”秒杀?

8月21日,深圳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政委柴卫平做客深圳市政府门户网站“政民通”在线访谈直播间,围绕“守护安全,护航发展”主题,揭秘那些藏在热闹背后的硬核安保科技与走心管理细节。

2024年深圳活动成绩单:疯狂+安全=满分体验

2024年,深圳各类大型群众性活动的数量和规模同比均大幅增长。各类体育赛事、演唱会、音乐节等470余项、1500余场次大型活动顺利举办,活动数量同比上升8%,参与人数1700余万人次。其中,万人以上活动就达到410余场,平均每天至少一场,是近年来峰值。

这背后,都有深圳公安“细致、精致、极致”的保驾护航,全程“风险评估+精准方案+多警种联动”。同时,公安机关对“黄牛”重拳出击,专项打击倒票、炒票、滋事扰序等违法犯罪行为。用“万无一失”的态度,杜绝“一失万无”的可能。

“人地事物”四维评估 构建大型活动安全防护网

大型活动安保无小事,风险评估是核心。对“人”“地”“事”“物”进行全面安全评估。确定每场活动的风险等级,持续完善“一活动、一专班、一方案”的精准监管机制。

对“人”:科学预估参与人数,合理配置安保力量,针对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设置专属服务区。

对“地”:严格审核场地安全条件,优化进出通道设计,确保紧急疏散能力达标。

对“事”:制定30余类应急预案,涵盖人群拥挤、设备故障、极端天气等突发情况。

对“物”:加强道具、设备安全检查,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管制刀具等违禁物品入场。

“政民通”访谈活动现场。

公安机关通过实地踏勘和综合评估,指导主办方合理规划场地进出通道、观众座位布局,制定相应应急措施,确保人员流动顺畅,避免拥堵和踩踏事故。每场活动开设现场指挥部,统筹多警种联勤联动。

同时,开展安保企业、职业经理人业务轮训,落实安保人员实名上岗等规定,及时发现整改各类隐患,以各方责任落实倒逼各项措施落实。

在线审批:报备流程高效透明

当前,演出市场快速发展,各类大型演出活动大量增加,深圳公安建立健全审核许可机制,事前严把审批、风险评估、安全检查等环节,全力把好大型活动入口关。其中,1000人至5000人由区公安分局受理和审批,5000人以上由区公安分局受理、市公安局审批。

据了解,深圳市大型活动报备审批流程已全面优化。市民及活动主办方可通过市公安局官方网站或政务公开网提交申请,依托数字化技术搭建在线审批平台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公安部门严格落实“谁举办、谁负责”原则,通过实时跟踪、快速反馈机制,大幅缩短审批时间,提升服务效率。

安全疏散:“三道防线”+“黑科技”双保险

为最大程度提高大型活动安全系数,深圳公安创新建立圈层防控的安保模式,织密筑牢“三道防线”,覆盖了活动场地周边、场地出入口、场地内部等区域,实现全方位安全监管,确保能及时发现并处置各类突发状况。
 “定人定岗+智能调度”:严格落实定人、定岗、定责,结合信息化手段,确保周边警力“一键响应”、指挥调度“一贯到底”。同时,民警提前模拟情景,在出入通道设置隔离设施,实现有效分散、疏导人流,分口分区有序离场。

“严打黄牛”:针对炒票倒票、非理性追星、不文明观演等问题,深圳公安加强与文旅、应急、消防、交通、城管等部门的协同联动,严格实行“强实名”票务管理机制,净化市场环境。


深圳公安全力建立“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将大数据实战赋能运用到大型活动安保工作中。
  “低空奇兵”:深圳公安创建8支“无人机空中警务队”。在活动现场,增加无人机监测和广播等科技设备,提高人流、车流疏散效能,从以往的50分钟散场提速至25分钟内散场完毕。

“大数据赋能”: 运用大数据分析整合交通、气象等多源信息,提前预测影响活动安全因素;指导场馆加装配套高清探头,监测人群聚集风险,并加强发现处置违法犯罪人员。

典型案例:深圳马拉松安保实践

深圳马拉松已成为深圳王牌赛事。2024年是“深马”十周年,这场赛事跨越福田、南山、宝安和前海4个区域,总参赛规模为2万人。

赛事期间,深圳公安以“建立高效沟通协调机制”,推动成立由公安、消防、医疗、交通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安保指挥中心,与文旅、体育、商务等部门建立事前沟通、联合勤务等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共享信息、协调行动,统一指挥,迅速响应,协同作战。

同时,针对大型活动中最重要的人车动线规划,深圳公安联动相关部门,实地踏勘,优化安保,科学规划交通路线,加强外围车辆疏导和秩序管控、滚动管控,高效降低赛事对市民出行的影响。

扫描查看直播图文实录。

编辑:张玲 吴沁彤责任编辑: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