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天的故事”到“走向复兴” 莲花山这三面墙会“说话”
2025-08-21 08:32
来源: 深圳晚报

从“春天的故事”到“走向复兴” 莲花山这三面墙会“说话”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纪念》浮雕墙。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21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李福莹)这是一个再日常不过的场景:莲花山公园东南侧的角落,阳光透过榕叶洒下斑驳光影,孩子们在草地上追逐嬉戏,而一旁矗立的铜与石绘成的“画卷”,像是一段城市记忆的“胶片”,让历史与今天无声地对话,就如不断被传唱的永恒诗篇。

作为深圳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的改革开放文物新发现,《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纪念》浮雕墙浓缩了城市沧桑巨变,镌刻着历史与瞬间,值得我们进行一次认真的凝望。

方案纳入市民意见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纪念》浮雕墙像一个坐标,按时间顺序串联起深圳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大都市的蜕变轨迹,成为城市记忆的载体。

故事要从2009年说起。那一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特区建立三十周年之际,在莲花山公园兴建一处主题纪念园。方案贴在莲花山顶的公示栏,也挂上了城管部门的网站,很短的时间就收到大量的市民建议——有来自建筑师的专业意见,也有普通市民写下的朴素愿望。一次次修改与讨论后,方案定下:以“园中园”的形式,树三面主题雕塑墙,以铜雕与花岗岩浮雕交织出一部三十年的深圳史诗。

2010年8月26日,纪念园在特区三十岁生日当天正式开放。园中,三面石壁嵌着的铸铜浮雕,如同时间的窗景,把深圳改革开放的重大事件展现在眼前。三段浮雕墙分别以《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走向复兴》命名,呈半围合的弧形,仿佛三段不同乐章,把深圳精神刻进了石头和金属里。自此,深圳人多了一个回望与致敬的所在。

讲述蛇口开山第一炮

沿着关山月美术馆北侧的小径缓步前行,石板路在夕阳下闪着微光,风里夹着淡淡的青草香。第一组浮雕映入眼帘,它讲述了那个《春天的故事》。蛇口开山第一炮的轰鸣,被定格在铜与石的交界处,那股震动仿佛还能沿着地面传到脚底。工地的脚手架与客家围屋同框,新与旧在此第一次握手。工人俯身组装电视机,纺织女工的手在缝纫机上飞舞,眉间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急迫与笃定。墙上的一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深圳精神浓缩。

如今,大多数年轻人从有记忆起,深圳就是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了。地铁四通八达,摩天大楼林立,生活便利、节奏轻快,这一切似乎理所当然。但回望当年的开拓与奋斗,那种艰辛与简陋的起点超出想象。《春天的故事》所描绘的场景,正是一次有力的提醒——提醒着后来者,这座城市并非一开始就如此繁华,是一代代人用汗水与勇气铺就了今天的底色。

[编辑: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