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天的故事”到“走向复兴” 莲花山这三面墙会“说话”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请供参考)

  • 关键词
  • 简介
  • 重点
  • 分析
  • 猜你
    想问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纪念园一隅。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埋下精神文化伏笔

绕过这一段历史画卷,另一面浮雕悄然显现——《走进新时代》。地王大厦、国贸大厦的轮廓直插云天,盐田港的起重机伸长手臂,悬在空中等待下一次转身。股票交易大厅的闪烁数字与音乐厅、图书馆、市民中心的剪影交错出现。落在铜雕上的光影仿佛让那些凝固的人物低声与观者对话。那是一个充满欣欣向荣气息的时代,“二城一都”建设规划逐步展开,知识青年涌入这片热土,年轻人挥洒青春,城市活力四射。

从这面浮雕可以看出,深圳人很早就有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上世纪90年代,当城市的现代化轮廓刚刚勾勒出来时,便已同步规划了图书馆、音乐厅、美术馆等一批重要的文化设施。这些规划设计为城市注入灵魂与气质的基石。也正因如此,如今的深圳能够展现出与高速发展相匹配的文化品位与精神气度,在当年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展现深圳胸怀与自信

最后一面浮雕,在霞光中被镀上了金色——这就是《走向复兴》。第26届大运会的吉祥物“欢乐U”张开双臂,笑容里有迎宾的热烈,也有自信的笃定。证券交易所新大楼“伸手向天”,宝安机场扩建的场景热火朝天,南山西部通道跨越伶仃洋的弧线,让人联想到出海时的风。红树林和梧桐山宁静生长,为这座高速奔跑的城市留下一片温柔。

这一段浮雕不仅展现了深圳融入世界的胸怀与自信,也让人看见城市发展与自然共生的努力。从大型赛事到国际金融,从城市地标到生态保护,“走向复兴”不仅是一种成就的展示,更是一种价值的宣扬。今天的深圳之所以能被称为国际化都市,并不是单靠高楼与速度,而是源于这种不断平衡发展与品质、效率与温度的选择。正是这些选择,让城市在奔腾向前的同时,依然留得住绿意、守得住记忆、承载得住远方。

三段浮雕像一条向远方延伸的时间长廊,把深圳人的故事——轰鸣、闪烁、欢呼、思考一一串联起来。不似课本,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可以被触摸的日常记忆。走近它,看见的是一座奇迹之城的炼成史。本次深圳“四普”工作,将其纳入“改革开放文物新发现”,体现了城市对历史与未来的双重关照——以高瞻远瞩的眼光为市民留存可感的时代记忆,也为持续书写新的改革篇章奠定基石。

当人们在浮雕前驻足,不只是凝望一段雕刻,更是在与上一代奋斗者的坚韧对话,在与城市的灵魂对话。在时间飞速奔涌向前时,它提醒我们记得来路,才能走向更远的未来。

编辑:谭悦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关键词

简介

重点

分析

猜你想问